職稱論文學術檢測的結果以哪個為準?現在好多第一次進行學術論文查重的同志們,看到學術報告后,報告上有好多各種比例,不知道具體以哪個為準?首先看看紅框內的比例,一個是總文字復制比例12.8%,一個是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復制比例比10.8%,這兩個比例是不同的。如果我們評職稱的論文都是發表過的,應該以“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復制比”為準。
為什么評職論文查重稱要以“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復制比”為準呢?主要是兩個原因:1、會和自己這篇發表過的文章重復如果是已經發表的論文,再檢測時會和自己發表的這篇文章重復,這樣比例就會很高,看不出自己論文的實際重復比例。去除和自己本身文章重復后,才是實際比例。
2、避免和別人參考自己文章重復如果自己的文章是2017年8月見刊的,那么后來別人參考了你的文章,也發表了,你再檢測的時候會和別參考你的內容重復,這樣還是和自己內容相似了,學術現在有這種自動截止時間功能,只要填上姓名,系統會自動判斷你文章發表時間,之和你發表前的論文比對,這樣就更客觀了。實際上這兩點不難理解,當我們投稿之前都會自己提前論文檢測一次,這時候我們論文查重比對的數據都是和別人比對的,我的論文如果比例合格了,雜志社審核投過后成功發表了會被學術數據庫收錄。當隔了一年后,我們再檢測這篇文章的時候,肯定會我們學術收錄的我們發表這篇文章重復。
“去除本人已發表文獻復制比”,實際就是檢測我們投稿之前和其他論文比對的相似比例。好多論文查重系統檢測是不對外開放的,建議同學們可以去進行查重哦,準確率也是可以保證的。大家完成論文之后可以提前去學術論文查重網進行學術論文檢測。
相關內容大家可以去《學術論文查重,”記錄”不等于”收錄”!》一文了解看看。